同人小说评论

亿万少女的春梦

同人,原创,故事和角色3

一颗柠檬多少坑:

锚定的人物形象可以帮助我们写作。在初始阶段,这是很大的帮助。因为就像我们在一开头说的那样:从无到有地引入一个新角色是很难的。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角色,不知道这个角色要达到什么目标,同人是在手把手地教我们写原创,就像习字本上描红的大字一样,它已经把最终想要的结果呈现给你了。 

作为写手,写人物哪一部分最难?如何让角色说出符合设定的话,做出符合身份的行动?我觉得关键是代入感。或者说拥有对角色的共情能力。IC这个词很形象,我们的最佳方式是进入角色的身体中,把你自己当成他。用他的眼睛看,用他的脑子思考。对原创来说这一开始会难得多,尤其是我们没在一开始就把一切设计好的时候——我不认识他!而且我做得不理想也没人知道!但是如果你是想写哈利·波特,那你至少有七部小说可以参考印证,背景设计比你自己编出来的完美得多,涵盖他从一岁到四十岁的所有决定和生活细节。而且你很快就会知道你做得好不好了:一旦你把这个他和伏地魔的恋爱故事发出去,几十上百个读者会就里面的选择合不合理挑三拣四,做出苛刻的评价。


所以,从这个角度来说,我觉得任何想提高原创写作能力的人都应该多写同人,多写不同角色的同人,多爬墙——去体验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,去揣摩不同剧情冲突中的选择,去丰富自己的代入感,去锻炼自己的共情能力。

 

不过另一方面,你虽然代入了这个人物,却要记得你不是他。好吧这听起来很奇怪,具体来说,很多写手会把自己的想法加入角色的想法。你不再是他表皮下的旁观者,你吞噬了他。从此做出选择的成了你,而你的人物也彻底地OOC了。 

我以前写过一个讨论OOC的短文,当时说,我认为同人尽量不走形的关键,是“不要把你喜欢的东西都加到你喜欢的角色上”。你代入了西弗勒斯·斯内普,你希望自己长的好看,所以你写斯内普美若天仙。你代入了钢铁侠,你讨厌美国队长,所以你写钢铁侠对美国队长颐指气使而对方唯唯诺诺。你代入了张无忌,你想称霸武林……那我猜你就吞噬了你的角色。这不仅是这篇同人的损失,也让你的代入不再有锻炼意义:你还是你,只不过是魔法世界和武林江湖里的你,你的情感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丰富起来。


我们经常在弃权声明里写:某某角色不属于我。这是版权方面的说法,但是我觉得对于同人创作来说是个很重要的提醒:保持分寸感,意识到他们不属于你,克制住你利用他们来实现一切个人幻想的冲动,你大概就离一般意义上的OOC比较远了。 

这很无趣,我知道。如果不是为了满足没有在原作中看到的幻想,我们又何必要写同人呢。我想关键在我们是直接使用角色来实现幻想,还是在保持角色特征不变的情况下用情节去弥合角色与幻想的距离。你是直接让哈利·波特和伏地魔一见钟情,还是让他穿越回1930年和汤姆·里德尔一起长大再觉得他的人生也许还有别的可能性。我猜这里面逻辑安排的水平大概就决定了最终作品呈现的水平。

让角色与你产生距离的另一个要点是,在一个故事中不要只代入一个角色。如果你从头到尾都认为你是蝙蝠侠,那么你在描写蝙蝠侠和超人的关系中或许就不由自主地选择了立场。如果你在和他辩论,你会不让他进行有力的反驳。如果你想和他恋爱,你会让他非常容易地对你痴迷——听起来不太公平,呈现出来也会不公平。作者掌握生杀大权,不必占角色这一点便宜……总之,尽量公平地代入每一个角色。 

我刚开始写同人时趟了一个大坑,写了一个关于十八个角色坐在一起对原著评头论足的故事。这篇文让我饱受折磨,因为每一个情节里所有人都要发言,我不得不给那些即使我不喜欢的角色编出一句适当的台词。但大概也是这个创作体验帮助我开始认识到角色与距离的陷阱。如果有朋友想进行一点锻炼,我觉得这可能是个不错的练习方式。


在七年的同人写作里所做的这些练习:这些在不同角色中代入和抽离的经验,极大地影响我的创作观点。在写A时我是A,在写B时我是B,在写剧情时我是残酷的命运之手。我对人物的个人感情非常淡漠:我不会想给某个悲惨的人幸福,我不会想让某个死掉的人复活,我不会特别想给某个坏人惩罚……我没有那些因为对角色的偏爱而产生的创造性欲望。当我说我“喜爱”某个角色的时候,我是说他身上有特别值得挖掘的冲突,而不是说我想要在故事里给他增添正面的东西。至少我自己践行了我的主张:我基本放弃了把“我喜爱的”添加到某个角色上的欲望。 

有朋友问我,如果不能写我想要的东西,那写故事的目的是什么?首先,就像前面说的一样,关键不是不能写“想要”的幻想,而是如何用合理的剧情把幻想和角色衔接起来。我想这是单纯的玛丽苏狂想与认真的故事的区别所在,或者《重生之我是龙傲天》与《基督山伯爵》的区别。其次,随着我自己对故事认识的成长,我“想要”的东西也已经和一开始截然不同。现在我不太会为让角色显得酷和强大而去“想要”,我“想要”的是特殊情况下的人物冲突,我“想要”尝试相同情况下角色的不同选择,我“想要”角色为我证明某个警示性的真理。随着我们自己的进步,我们想从故事里获得的东西也会成长。

现在,我基本上只对角色身上的矛盾感兴趣。两个有仇的角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相爱,两个相爱的人遇到了考验关系的时刻,一个有信仰的人遭逢了最考验虔心的危机——我对这些考验角色固有特质的内容特别感兴趣。我觉得这也是对固定角色的观察留给我的东西:我总是试图用情节去质询他们。 

我不确定这是好的,只能说这是我自己选择的方向。我的三个原创剧本里,主角都走向了悲剧结局。我想我从这些创作尝试中生长出来的偏好已经定型。我利用我的角色,把它们当作承载特定感情思想的工具,存在的意义是考验自身——这是一种健康的创作观点吗?如果我不爱他们,不以一种私人的感情爱他们,他们会成为有生命力的角色吗?


我并不算一个高产的写手,但是我的写作经验确实是在同人里积累起来的。所以当我回顾的时候,发现我已经确定的风格里充满了这种题材特有的痕迹。比如说,我认为读者们不喜欢看描写——我长达几年的记录里充满了我试图精简描写的尝试。比如说,我认为读者们不喜欢过长的情节和打斗——我现在习惯于把对话和人物互动穿插进去。又比如,我曾觉得心理描写是一种赘余,之前我一度培养出让角色长篇大论的爱好。再看第一节我说的同人题材如何影响我选择的开头方式。我曾经一直觉得写同人是在浪费时间。当我回顾我的成长经历的时候,我深深为这个圈子影响我的方式感到惊奇。

 

本来还想说故事情节但是说不动了,这些感慨和各位朋友们共勉吧。个人经验没有什么对错。祝大家都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创作经历,最终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。

 

 

评论

热度(710)

  1. 共30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